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实习生 罗语熙
10月17日至18日,首届“中医药创新与健康”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华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毛嘉陵,结合四川实践经验,深入解读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中医药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中医药文化创新传播的核心要点。
毛嘉陵表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历史性契机,有望推动行业产生颠覆性变革。“长期以来,中医药多依赖临床经验传承,缺乏量化支撑,而大数据恰好能破解这一难题。”他表示,大数据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中医药疗效提供科学的数据佐证,让“有效”不再是模糊的经验表述;二是通过数据分析阐释中医理论的合理性,为传统理论找到现代科学依据。
谈及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的融合,毛嘉陵强调数据基础的重要性。“人工智能的突破离不开标准化的基础数据,而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统一的中医药信息采集标准。”他解释,只有规范数据采集流程,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一致性,才能为AI 解析药理机制、优化诊疗方案提供可靠支撑,进而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转型。
在中医药文化创新传播方面,毛嘉陵认为“守正”是核心前提。“中医的根本在于整体宏观的认知实践体系,脱离这个根基的创新终将偏离方向。” 他同时指出,守正并非墨守成规,需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打通宏观理论与微观机制的连接。中医药证型可以通过现代检测手段找到异常的微观数据,发现宏观证候与微观指标的对应关系,既能提升辨证准确性,也能为中医医疗设备的研发提供依据。“中医不能一直停留在‘望闻问切’的传统信息采集模式,要学会利用工具提升诊疗精准度。”
谈及四川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实践,毛嘉陵重点介绍了全省正实施的“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中医药强省战略,这一战略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落实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建设中医药文化高地,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和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发展促进会联合创办了全国第一个集中医药文化、传播、产业和智库研究的综合性学术集刊《中医药文化研究》,已于去年底创刊,已发布两辑。该刊将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影响世界,这对四川中医药文化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